記者 李容珍|基督教論壇報 / 專題報導|2023-07-29
文章來源:論壇報
隨著台灣高齡化,失智症也將成為台灣國民健康很大的挑戰。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的卓良珍醫師受訪時表示,「教會是一個失智症治療的良好環境!」
他說,現代失智症盛行率,阿茲海默症即占六成以上,比例最高。由於阿茲海默症無藥可治,但若能及早多動腦、運動身體、多與人互動,活化腦部海馬迴神經幹細胞,就能及早預防;而這些都可以經由參加教會團契、小組,以及教會的社區學苑或長青學苑,增加人際互動、活化腦細胞,得到上帝的祝福和幫助。
凡有的 還要加給他 叫他有餘
卓醫師引用馬太福音十三章12節:「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表示,人的頭腦必須「用進廢退」,才會愈用愈靈光,否則就會逐漸退化。
目前擔任中華基督教路加傳道會董事長,也是前台中榮中禮拜堂董事長的卓良珍醫師表示,榮中禮拜堂除了有長青團契,1988年還成立長青學苑,2000年改為榮中社區學苑,共有十餘個班,學員有一百多人。
他說,學苑不論開的是植栽、舞蹈、繪畫、日語、英語等課程,不論學員是四、五十歲或七、八十歲,只要透過課程,都有助於減緩腦細胞退化,預防失智症。他比喻,就像足球隊,一個隊伍應該有11人,其中2人被判出局,9人仍然可以互相支援團隊合作,不一定會輸對方11人的團隊,可彌補退化的神經不足的部分。
卓良珍醫師(圖/李容珍攝影)
台灣關注失智議題長達30多年
卓醫師表示,台灣對失智症的關注,已經有30多年歷史。1988–1989年,他在台中榮總任職的時候,被派到杜克大學進修老人精神醫學,他的指導教授Dr. Busse主要研究阿茲海默失智症,也影響他開始留意失智的問題。卓醫師回台灣後幾年,2002年8月初推動成立中華民國失智者照顧協會,希望能支持關懷照顧失智症患者的家屬;同年9月中湯麗玉等人成立台灣失智症協會,現任理事長為徐文俊醫師。2006年劉景寬醫師等人主導成立台灣臨床失智症學會,成員以醫師為主。
他說,隨著年齡老化,影響認知功能主要是:腦細胞凋零、海馬迴萎縮、氧化自由基增加、腦血管硬化狹窄、發炎細胞激素升高、乙醯膽鹼激素降低、老人深層睡眠減少。
失智有分多種 必須先釐清目前失智症的分類:
一、「阿茲海默症」。他說,早期病徵最明顯的為記憶力衰退,對時間、地點和人物的辨認,屬進行性退化並具不可逆性。因此,長輩經常會講過去的事情,最近的事情反而忘記,可能就是腦部開始有問題。
他說,每個人的腦部有一個海馬迴,掌管人的記憶儲存、壓力調節,以及學習事務;阿茲海默症會從人的海馬迴退化開始,接著從顳葉,之後到整個腦皮質層。因此會先從最近的事情忘記開始,但對過去的事情卻非常清楚。
一般人從40歲起,會發現腦部「類澱粉蛋白沉澱、腦脊髓液減少」,產生腦斑塊;50歲以後,當類澱粉蛋白會沉澱累積過多,刺激腦神經細胞內構成微小管的一種「淘蛋白」(Tau)過度磷酸化,使神經纖維逐漸堵塞,造成腦神經細胞萎縮。60歲以後,「淘蛋白」影響腦神經功能愈來愈大,人會明顯產生健忘。70歲以後,開始有失智症症狀,尤其經常失眠、代謝不良,有高血壓、糖尿病,缺乏運動、沒有人際互動,症狀又更明顯。因此,有的人70歲就開始失智。
二、腦中風引發的血管型失智症。主要危險因子:高血壓、心臟病、抽香煙、高血脂、糖尿病、血管病變等。但若能解決這些患病的因子,就能達到治療效果。
三、混合型的失智症。人先中風,腦部血塊和周圍的氧化自由基太多,刺激類澱粉蛋白凝固,變成阿茲海默失智症。
四、其他型失智症佔10%,包括甲狀腺過低、帕金森氏症、缺乏維他命B12、腦梅毒(梅毒螺旋體細菌攻擊到神經系統,引發神經性感染,就會造成失智)。
五、額顳葉型失智症(Frontotemporal lobe degeneration),佔5—10%;六、雷維氏體失智症(Dementia with Lewy Bodies)。
教會接納失智患者 一起參與活動
卓醫師表示,失智症分為多種類型,其中的阿茲海默症,會從人的海馬迴退化開始,接著從顳葉,之後到整個腦皮質層。因此會先從最近的事情忘記開始,但對過去的事情卻非常清楚。失智症患者大多是輕度和中度,才會來參加教會活動;重度失智的患者,則幾乎無法來教會。若有失智症患者來教會,弟兄姊妹要接納他們,一起參加活動,他們腦部才比較不會退化太快。
他說,很多人無法分辨到底是失智症或只是偶爾忘記事情?他舉例,可以問對方,「中午吃了那些菜?」若稍微提醒一下,對方還記得就沒有問題。若是問一些對方最近做過的事或經過的地方,對方都不記得,可能要求助醫師進一步檢查。
對於患者,盡可能隨時糾正或提醒其人、時、地、物等正確的定向力觀念,減少長者因定向感認知的誤判而引起恐慌、不安、錯覺或幻覺等。假若長者時常走錯房間,或找不到廁所,就在房間及廁所用鮮豔的圖案來標明位置。若長者主動重覆問相同的話,就要耐心去分析原因,來解決其問題。
對於個人如何預防失智症?卓醫師表示,人從年輕時,就要養成好的運動習慣。年輕時沒有培養正當的娛樂、嗜好、藝術或各項生活調劑習慣,到了晚年更沒興趣及動機來學習新的嗜好或各種技藝,或想要學也學不來,結果整天待在家看天花板、沈思呆坐、看電視,做的盡是缺乏人際互動的活動,或是成天躲在又暗又小的房間內,缺乏外界的刺激,就會越來越失智。
預防失智症,要從現在開始,每天養成運動習慣,譬如一天至少走30分鐘,可以分段走,在家走來走去也可以。多運動可以紓解壓力、鬆弛神經。腦部要動,可以每天寫日記,做家事;參加教會團契、小組,多與人際互動,就不容易退化。
鼓勵患者走出來多動、多曬太陽
對於患者,他說,要鼓勵對方參加社團活動,不論是教會團契、小組或是社區課程中的藝術、音樂、園藝、舞蹈、娛樂和「懷舊治療」活動都有幫助。「懷舊治療」是讓他們收集過去的照片、看過的漫畫書,或是紀念章、紀念品,或是讓他們唱唱老歌,刺激他們的腦部。
由於這些人可能因為行動不便等,害怕發生意外,對外界新鮮的事物缺乏興趣及適應力差,而不願外出活動,整日退縮屋內,生活圈子變小,不但顯得孤單寂寞,且產生剝奪感,並因而加增憂鬱症及失智症的嚴重度。
他也鼓勵患者要多曬太陽。瑪拉基書四章2節「但向你們敬畏我名的人,必有公義的日頭出現,其光線有醫治之能」。陽光促使腦部分泌正腎上腺素,使人清醒及降低憂鬱症。
另外要戒菸。抽菸會逐漸使神經細胞退化,而影響記憶力。從中年吸菸到老年,患失憶症機率較正常人高出37%,吸菸25-30年後患阿茲海默失智症風險增加2.5倍。
退休後尋找朋友和擔任志工
卓醫師鼓勵每個人退休後,找兩、三個人一起吃吃飯、聽音樂會或一起禱告,有朋友和社會支持力量,自然會減少壓力,降低海馬迴萎縮機率。
另外,他也鼓勵參加教會或社區醫院、孤兒院的義工工作,包括探訪、電話服務,環保服事,可以發揮潛力,貢獻智慧、經驗,保持自尊心與價值感,如聖經所說「施比受更為有福」。
「明天的日子如何?我們雖不曉得,但我知道誰掌管明天,我知道主為我們預備道路,祂握著我們的手引領我們前行。」卓醫師表示,老年不是人生的結束階段,而是生命的完成階段,能夠體驗神的信實、公義和慈愛,以感恩的心來數算神的恩典,憑信心仰望神,等候主再來!
文章來源: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