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壇報|精神科醫師談思覺失調:應長期追蹤補社會安全網漏洞

記者李容珍|基督教論壇報 / 新聞時事|2020-05-06 

文章來源:論壇報

【記者李容珍台北報導】

「加害人有長期就醫紀錄,為何停藥兩、三年,還到處趴趴走?」嘉義鐵路警察李承翰遭罹患思覺失調症鄭姓男子刺死案,嘉義地方法院依思覺失調症判決鄭嫌無罪後,引起社會一片譁然。平安身精神科診所魯思翁醫師受訪時表示,這案子凸顯台灣的社會安全網出現問題,若政府沒有好好從根本解決,未來類似的事件恐還會再發生。台中卓大夫診所卓良珍醫師則提醒,思覺失調症患者只要定期服藥,就像正常人一樣,甚至可以正常工作;若是擅自停藥,不但可能發病,還會產生嚴重的社會問題。

判定有無罪看動機 多找醫師鑑定

在台中榮總任職期間,曾做過200多個司法鑑定個案的卓良珍醫師表示,不是所有思覺失調患者都會判無罪,要從患者犯案的動機來看。他說,患者不論有無服藥,若有殘留的精神病症狀,當下殺人是一時衝動,可以減免刑責,但仍要負一半刑責;除非患者殺人是受「被害妄念、幻聽」引起、認為警察要害他、作弄他而去殺警,才能完全免刑責。

卓醫師提到,通常鑑定時,會了解患者曾在哪裡就醫,有無服藥或繼續吃藥?分析殺人動機是甚麼?並會做詳細心理測驗,還有社工人員調查;住院醫師和實習醫師都在場情況下,與患者、家屬談,也與被害人或被害人家屬談,主要是了解患者是否有殘留症狀,是一時衝動,還是被妄念控制?

他提到,最近另一爭議案例是思覺失調症賴姓男子,為找護理師胞妹理論,但沒找到人,遷怒牙醫師王冠中,持刀將他殺死,又傷害兩名護理師。法院一審時將賴男送精神鑑定,依據草屯療養院認定賴男行兇時精神狀況不穩定,去年依殺人等罪判無期徒刑未判死刑。經上訴後,台中高分院重新委託台中榮民總醫院鑑定,結果逆轉。鑑定認為,案發時賴男精神穩定,是有計畫性的殺人。不過高分院不採二次鑑定報告,仍維持一審認定對方犯案時,辨識能力受疾病影響,仍判賴男無期徒刑。

所以,他認為,為解決嘉義殺警案疑慮,最好方法是再遴選另一家醫院再鑑定一次,比較客觀,法官也有此權力。若兩家醫師診斷不同,還可以再找第三家醫院鑑定。

談到社會安全網漏洞,卓醫師也表示,精神病患通常被政府列管,所以在每個縣市都有精神醫療網,衛生局會交由各衛生所追蹤患者,因此各衛生所會有社工、護理人員,定期打電話給家人,了解患者服藥的情況,就像「防疫」一樣會有聯合追蹤的機制,若沒再繼續服藥,都必須要通報,甚至聯絡當地警察,警察也會前去詢問患者有無服藥。

魯思翁醫師(左)、卓良珍醫師(圖/本報資料照片)

為何兩三年沒服藥就醫無追蹤?

魯思翁醫師表示,他相信不論醫師如何做司法精神鑑定,最終由法官做最後的判決。就精神鑑定來看,兇嫌有精神疾病就醫紀錄,後來中斷治療兩年。以兇嫌過去病狀,兩、三年沒吃藥,已出現行為異常,周邊的親友應該警覺,鼓勵患者就醫。而且在兇嫌犯案前,曾經懷疑女兒謀財害命,兩度向警方報案,已經有發病徵兆。

翁醫師過去在三軍總醫院派駐花蓮、桃園任職時,曾擔任強制住院審查委員,會對警消、衛生所和學校等單位進行教育宣導,掌握當地患者情況。他說,只要患者願意住院和服藥一段時間,病情都會變得穩定,也願意配合繼續服藥。而這位兇嫌兩、三年沒有就醫,也沒有被提報,顯見安全網絡出現問題。

卓醫師提到,患者也有人權,除非患者有攻擊人、殺害人或自殘行為,才能強制送醫。過去,只要患者吵鬧,家人要把患者送醫,醫院就收。但是現在,除非患者自己願意到醫院,否則任何人將患者送醫,都可能因危害人權而被告。患者不服藥,也拿他們沒辦法。嘉義殺警案兇嫌,過去多年不服藥,還到處趴趴走,是社會安全網「漏網之魚」。

魯醫師說,現代社會都是小家庭,家庭的幫助力量變弱。通常病況嚴重的病人,常會找不到「保護人」。因為父母年紀大了,兄弟姊妹也不願當保護人,公定保護人常是衛福部的「社工」。「警察」也變「夾心餅乾」,執法上容易變得過猶不及,非常難為。

社會安全網想辦法讓患者服藥

卓醫師說,罹患思覺失調症必須終身服藥,就像糖尿病一樣,只要不服藥,海馬迴逐漸萎縮,完全不能做事;只要患者固定服藥,還可以正常工作,他認識的患者有的念博士學位,也有的當律師、牧師娘,甚至開超級市場,重要的是固定服藥,病情就能穩定,否則不但病情惡化,甚至造成社會問題。

台灣司法精神醫學會與台灣精神醫學會,五月2日針對近日數起與精神鑑定有關的重大刑案判決發表聯合聲明,提到一個案件之裁判所涉及之問題,可以彰顯臺灣社會目前所遭遇之困境。國外研究發現,犯罪行為具有多種層次之成因,除了某些特殊個案之外,精神疾病之症狀經常與犯罪無關。除了依據刑事訴訟程序進行適法裁判之外,如何在犯罪發生前進行預防與犯罪發生後進行因應,提升社會安全,應是全民之期待。

根據國內外研究,依據個案裁判或報導,將精神疾病與危險劃上等號,容易造成精神疾病汙名化,造成人們以罹患精神疾病並接受醫療照顧為恥的氛圍,反而阻礙精神疾病病人就醫意願,導致更多病人沒有接受到良好照顧。

聲明也提到,我們需要更多的相互理解來建立符合法律、精神衛生政策與民眾認知的共識,減少被系統遺漏的精神疾病病人,讓社區安全網臻於完善。

文章來源:論壇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