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幫助幼兒表達情緒

「今天,很開心,打籃球。」–如何幫助幼兒表達情緒

只要下午沒有工作,我通常會拎著兩個兒子去公園運動。

公園裡有很多年紀和兒子們相仿的孩子追逐嬉戲,大部分時候我選擇遠觀兒子們如何交朋友、玩遊戲。但有一些畫面總令我難以將目光移開,這些畫面通常是家長與孩子正在互動,而孩子產生一些強烈的情緒反應。

一位母親說完話了,只見她的孩子的臉逐漸脹紅,眼淚盤然而下,接著開始大聲哭叫,母親並不理會。再過一陣子,孩子喊叫聲漸歇,轉變成無聲地流淚。母親似乎司空見慣,催促著孩子想要快速離去。

很明顯的,孩子被情緒淹沒了,過於強烈的情緒使他的認知無法正常運作,呈現「當機」的狀態。在「當機」狀態中,孩子無法使用語言表達自己當下的情緒感受、期待以及失落,只能用哭泣和喊叫試圖為自己爭一口氣。

或許大部分的父母認為這就是孩子的「正常」反應,哪個孩子不哭不鬧?然而,一個人對於情緒的處理與表達的學習正是從此刻開始。若孩子在小時候就開始學習正確的情緒表達方式,可避免未來發展成嚴重的情緒困擾;反之,許多成年人之所以有強烈的情緒困擾,大概都可以追溯到兒時負面的情緒處理經驗。

大約半年前,我和太太開始刻意的訓練孩子們情緒表達。我們在孩子睡覺前會一起坐在他們的床上,輪流分享今天的心情和事件。一開始孩子對於要開口說話覺得有點不自在,老大總是想不到有甚麼可以分享的。於是我們制訂一個分享的遊戲,開始分享前請孩子們找到一個絨布娃娃,我們叫她「Talking Carrot」,誰先拿到她,就可以決定今天由誰開始分享。分享完的人將Talking Carrot傳給下一個人。只有拿到Talking Carrot的人才可以說話,其他人則要專心聽。有了這個規則之後,分享變得有趣一些,我和太太甚至會事先把Talking Carrot藏起來增加趣味。

我們分享的內容很簡單,只有兩點:

1. 今天有甚麼心情?

2. 為什麼有這些心情?

頭一兩個月,孩子對於自己的情緒掌握度並不高。因此,父母的示範就先當重要。我們盡可能的說出各種情緒的詞彙,例如高興、生氣、難過、失望、傷心等等,並將之和所發生的事件連結在一起。

每當有人分享之後,我們不會評論任何所講的內容和情緒,我們會重複孩子所說到的情緒,例如「哇!聽起來這真的讓你很開心/難過/生氣!」這麼做會讓孩子感受到我們接納他的情緒反應,進而幫助他接納並正視自己和他人的情緒狀態。

分享完之後,我們會一起禱告,感謝上帝給我們這一天,並為今天發生的事情和產生的情緒禱告。

經過半年多的練習,現在老大已經可以很流暢的表達當天的情緒以及引發情緒的事件,甚至有時候他還會問我今天是生氣、難過還是高興。至於老二,開始練習之初,他還不大會說話,如今兩歲的他,一拿起Talking Carrot,便很自動的就說出「今天,很開心,打籃球。」的句子來。

總結一下應用的原則:

1. 父母示範:父母需要示範如何用口語表達出情緒感受以及相關事件,情緒盡量豐富,措辭盡量簡單。孩子們經常在我分享完開心後跟著分享開心,在我分享完難過後分享難過。他們會學習父母都表達了那些情緒。

2. 趣味練習:在示範後鼓勵孩子照樣造句練習。若孩子覺得枯燥無味,設計一些可以共玩的小遊戲增加趣味。

3. 固定頻率:我們選擇在每天晚上進行這個練習,一方面訓練情緒表達,一方面幫助我們理解孩子的一天。孩子會有預備,時間到了要分享情緒。不要等到孩子情緒崩潰的當下才要孩子練習好好說出情緒。

4. 接納與重述:孩子分享完後,不要爭辯、批判他們的情緒,而是以重述確認來接納他的情緒反應。

5. 與管教區分:練習情緒表達時不要與管教混合,若當天有需要管教的事情,先管教完之後再進行情緒練習。

#情緒管理

#親職教育

#除了哭鬧以外的選擇

本文轉自-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