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評價怎麼來的?
人對自己的看法深受過去重要事件的影響,這些事件可能只出現過一兩次或更多,但因為當下的情緒非常強烈、深刻,導致我們以事件的結果作為自我評價的依據。例如:孩子小的時候經常感受到父母親對其行為表現的失望情緒,因而形成「如果別人對我的行為感到失望,那麼一定是我不夠好。」的自我評價。
自我評價如何產生困擾?
長大後,這個孩子可能在親密關係裡經歷到伴侶對自己的失望,每當兩人意見不同,對方產生失望情緒時,他便認為自己是不夠好的伴侶,因為他「造成」對方負面的感受。因此,他盡可能滿足對方所有的期待,不表達自己的感受和想法,為的是讓對方不要對自己有負面的情緒,使自己能維持「優良伴侶」的自我評價。然而,時間久了,當事人卻感到愈來愈壓抑,委屈、憤怒逐漸淹沒了親密的情感。終究在忍無可忍的情況下潰堤,選擇結束關係。一遍又一遍,被上述的感情模式折磨著。
如何用保持距離的方式來建構自我評價?
單一事件很快喚起當事人的負面自我評價,導致為了維護正向自我評價而不溝通。想要突破這種狀況,可嘗試將自我評價的依據從單一事件拉遠距離到整體關係歷程。用一個比喻來說明:大學時會經歷大大小小的考試,這些考試的平均成績成為畢業時的分數,決定是否能拿到文憑。並不是以單一次的考試結果來評判。進行自我評價時,不以單一事件結果做為唯一的依據,而是以長期、整體在關係中的付出、努力來評價的話,所做的評價將會更平衡,也能避免因為對方不開心的情緒而不敢溝通。
本文轉自-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作者:林方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