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抗壓性
前陣子網路上瘋傳以馬內利兄妹的生活作息表,引起軒然大波。多數網友是一片反對聲浪。但當事人父母和補習班主任被媒體訪問時卻提出他們截然不同的觀點和觀察:這是家庭習慣,習慣高壓的生活,這可以讓他們更有抗壓性。且孩子們看起來相當快樂、自信。
我不認識當事人,沒有和他們有過深入的對話,無法了解他們的狀況。因此本文意不在探討他們的情況。而是想談談究竟父母應該給孩子甚麼樣的期待,才能訓練孩子更抗壓而非更脆弱。
把孩子的生活作息塞得滿滿的,就能讓孩子更有抗壓性嗎?還是應該放牛吃草,孩子在無壓力的環境下成長自然會更豁達?
在我的晤談室裡,有成績優異的留學生因無法接受失敗而焦慮爆發;也有個性開放的父母在憂心拒學的孩子。
#看重所是大於所有
父母在幫助孩子的成長時,應更注意孩子的「所是」而非「所有」。
「所是」指的是孩子在做一件事情過程中所呈現的狀態,例如:負責、主動、細心、包容等。
「所有」則意味孩子完成一件事情後的結果,例如:成績、名次、收入、表現等。
孩子會看重父母所看重的,若父母看重孩子的所是,孩子就會看重自己的狀態勝於事情的結果;若父母看重孩子的所有,孩子則會在意自己成功與否大過其他事情。
看重所是剩於看重所有的孩子,比較能接受失敗,有更大的彈性,並且也會表現出更積極、負責的行為。看重所有大於所是的孩子,則更害怕失敗,且容易因為預期達不到理想結果而先行放棄。
不論你孩子的作息是忙碌還是瀟灑,試著看重「所是」大於「所有」吧!
本文轉自-診聊椅上說故事StoryChair
作者:林方恩